发布日期:2025-04-12 15:35 点击次数:118
继上篇文章“马家窑文化之发现命名、类型、代表性陶器及其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上 )”,今天的下篇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代表性陶器
马厂类型代表性陶器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一、半山类型代表性陶器
一、半山类型代表性陶器
图片
锯齿漩涡纹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藏于中国民族博物馆,图片来源:钟民冀,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8期
锯齿漩涡纹陶壶肩腹部以黑红双彩绘锯齿漩涡纹。纹饰由单一黑色变为黑红搭配,对比鲜明,更显层次感;装饰纹样除了传统的漩涡纹外,出现了锯齿纹、网格纹、葫芦纹等,造型与图案浑然天成,把中华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马家窑彩陶文化在世界彩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产生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受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在早期时,向西传播到了青海的宗日、西藏的卡若,向南传到了四川营盘山;而中晚期时,则往北、向西传播,扩展至新疆东部。“彩陶之路”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此锯齿漩涡纹陶壶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北地区彩陶发展变化历程,体现了中原对西北甘青地区的文化辐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见证。
图片
葫芦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化隆群科墓地出土。高31.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3.5厘米,腹径为38.0厘米。图片来源:李积英,马家窑文化彩陶文物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8(下)
该壶泥质红陶。侈口,短颈,鼓腹,环形双耳,小平底。纹饰为黑红搭配的葫芦,内填充网格纹。是一种典型的复合纹饰,器型规整,纹饰典型、精美。
彩陶壶通体绘制数个相互对称的束腰葫芦,其轮廓的颜色为红色,而内填充的锯齿纹、网格纹的颜色则为黑色,以典型的黑红彩搭配整个器表的画面。为了隔开葫芦的布局,则运用了锯齿纹或几何纹。图片
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鼓,藏于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
图片
彩陶鼓,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长36.9厘米,面径29.2厘米,柄径9.3厘米,1986年甘肃兰州永登乐山平出土。
该器为泥质橙黄陶,细腰,一头呈大喇叭状,一头较小,单面蒙革,大喇叭口敞开,近鼓面处有若干乳钉围成一圈,以便于蒙包兽皮。筒状长柄下部开口,上下端相通。近鼓面处与长柄下部各附加一扁桥形耳状穿,两穿位于一条直线上,用以系绳。
鼓腹部饰红彩连续波折纹,筒部饰横线纹及波折纹。该鼓与文献中“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的记载正相印证,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史前时期罕见的乐器,为研究我国乐舞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马厂类型代表性陶器
图片
人像彩陶罐,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甘肃天水师赵村出土,藏于甘肃省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
该人像彩陶罐,人形画出肋骨,明显为女性,但蹲踞式不明显,两肩部有十字纹,旁边还有十字纹装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的《师赵村与西山坪》指出:“该陶罐整个塑画似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推测该人像可能象征氏族中某种特殊身份或属于巫师一类的人物”。图片
有☩符的蹲踞式人形,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藏于甘肃省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图片来源:王志安:《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探源》,文物出版社,2016年10月,第45页。
这件有X光风格的肋骨(从另一件肋骨边缘有横线将上半身带状物末端连在一起看,不似代表羽毛的带状物),女性性特征夸张,呈明显的蹲踞式,但小腿向上,与上臂相似。周围布满☩符,口沿处还有一圈十字。
图片
变体神人纹彩陶瓮,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藏于甘肃博物馆,图片来源:甘肃博物馆官网
距今4000年前,兰州市土谷台出土,高44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0.8厘来。土黄陶,腹部绘变体神人纹和圆形网格纹。
图片
神人纹鸟形彩陶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藏于甘肃博物馆,图片来源:甘肃博物馆官网
距今4000年前,兰州市华林坪出土,高15.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6厘米。该器口两侧各有一小耳,直颈偏口。腹部纹饰可分为四组:一蛙形纹,二圆圈中饰小网纹间折线纹两组,一圆圈内饰细网纹,下有一周垂弧纹,颈外饰菱格纹。三、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大约公元前3500年以前,庙底沟式的花瓣纹彩陶已经从中原和关中地区,扩展至甘肃大部和青海东部,公元前3500年以后,仰韶文化明显开始分化。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终于分化变异,形成最早的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仍和庙底沟类型一样流行黑彩,图案元素仍为圆点、勾叶、三角纹,但线条繁复流畅,形成新的风格。我们在中国文明的形成的这样的背景下,来再看一看马家窑文化。我们现在考古学的发现已经能够非常清楚的证明我们的马家窑文化实际是从仰韶文化发展过来的。
在5300年左右,庙底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个动荡,发生了一个人群的一个大规模的移动,在庙底沟原来最繁荣的关中盆地,还有玉溪地区,还有山西的南部,在这些地区遗址都明显的减少。
但是我们甘肃的彩陶文化还持续的发展,而且甘肃天水的,原来庙底沟的这些文化,他们肯定有人群就越过了天水向西,来到了洮河,他们甚至更向西沿着湟水到了青海。有一部分人,还进入了河西走廊。这些人群甚至还能够沿着甘南一直到四川盆地的西北部。
根据上述资料显示,马家窑文化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下面地图是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图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拍摄
图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拍摄
图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拍摄
图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拍摄
根据时间轴的展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仰韶文化在向西扩展的过程中,与马家窑文化在公元前3千5百年—公元前3千年之间有重合,之后在公元前3千前—公元前2千5百年之间,仰韶文化逐渐进入晚期至消失,马家窑文化和庙底沟二期同期。这一关系和我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看到的分布图基本一致。
图片
不同考古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中国考古博物馆 作者拍摄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一件生活器具,一件祭祀或陪葬器具,是先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心中神灵万物的虔诚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和创造,更是先民们对文明发展的推动、进步和智慧的结晶。
从茹毛饮血到聚落定居,从攫取型到生产型生活方式,从农业和养畜业的出现,从石器到陶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历经上万年的孜孜不倦,走到了今天,每每想到这些,心中无限感慨,热血澎湃
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1.钟民冀,锯齿漩涡纹陶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见证,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8期
2.李积英,马家窑文化彩陶文物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8(下)
3.中国国家博物馆
4.甘肃博物馆
5. 甘肃天水师赵村出土的彩陶罐;图片来源:王志安:《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探源》,文物出版社,2016年10月,第42页。
6.翟玉忠,蹲踞式人形与十字—寻找人类文明的原点,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学术交流,2018.3.23
7.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家窑文化与史前“彩陶之路”,澎拜.湃客:三联书店三联书情.2022.07.14
8.李新伟,远古文明之光“马家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2024-09-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